本誌回顧「歸還學生作品、學校展示學生作品、友善校園、尊重著作」等經歷,抒發個人想法與建議,期望訪客有所收穫。
經過許多年,對於學生的座號印象並沒有消弱太多,往往一個數字就能聯想出對方的外貌形廓,但大部份的真實姓名沒辦法立刻憶起來。2007.10.27趁假日整理家中堆積物,找出一些圖畫作品,即使圖上僅留下座號數字,仍希望可以一一送返作者手上。
小鍾的作品有6張,大約是小學三、四年級的時候,他的畫作跟同齡小孩很不一樣,是那種特立獨群式的,令我印象頗為深刻。當年他較活潑,我個性也很衝動,幾次勸誡無效後便嚴重處罰,這事讓鍾母心疼難過,真是非常抱歉。後來鍾父邀我到府上一談,目的是更深入認識小鍾這位孩子。鍾先生就這麼一位獨子,對於孩子美術方面的性向非常支持,家裡有訂製多層收納鐵架,擺設全是小鍾的立體類別作品,這是一般家庭少有的情形。(2008.8.10聽同事說小鍾好像出國深造了)
歸還學生舊畫的過程中,黃俊程本人、陳可婷的媽媽收到後都非常欣喜,我覺得令人驚喜的魔力應該是「時間消逝不可復得」的本質。大部分的作品都因為歷年順手留存的通訊錄而得以歸還,但仍有少數無法達成,例如畫滿「火柴棒人」的火災情景,作者完全沒有書寫姓名或座號,依稀記得他是教職首幾年的中年級男學生,在自由命題時憑著幾枝彩色筆塗鴉,過程都沒有鉛筆打稿。
承上,阿三是年齡相近的學生,我在退伍回校時他已經升上小六,當時他很沉迷《七龍珠》漫畫,常藉機贈畫來慰勞我,在他畢業之後我就沒再得悉相關音訊。回想當年的相處時光,阿三偶爾做錯事、功課也不甚理想,但只要好好引導,不至於造成師長們太多困擾。但現在的年輕世代,所謂的「不乖小孩」往往要費上許多心力去指導矯正,有時還不能馬上立竿見影,必須付諸更多的耐心與時間做拔河競賽。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